
近年来,顾村镇各居民区聚焦社区小空间、微设施的迭代更新,探索建立了一套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空间设施为载体、以多元服务为抓手的“更新+”社区治理模式,让队伍“动”起来、资源“链”起来、空间“活”起来,用社区“微更新”撬动基层“大治理”。 近日,顾村镇文宝苑小区居民们惊喜地发现,进出小区变得更通畅,以往早晚高峰排队拥堵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小区主要出入口有一处体积较大的圆形花坛,虽然初衷是为了美化环境,但随着小区机动车、非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直径过大的花坛逐渐成了居民出行的“绊脚石”,居民们戏称它为“碍事圆”,纷纷呼吁对花坛进行改造。 为了解决居民群众的“烦心事”,文宝苑居民区党总支搭建了“议事连心”平台,邀请“三驾马车”、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商共议,在梳理居民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调研和多方协商,决定对花坛进行“瘦身”改造。改造方案既要充分考虑居民出行需求,又要兼顾整体美观度,还要满足小区绿化的整体需求。 为了实现改造方案的“既要、又要、还要”目标,文宝苑居民区以“1+6+5+N”工作机制为抓手,充分发挥社区微网格“听民意、集众智”的多元共治优势,积极采纳居民群众的“金点子”,将圆形花坛的直径缩小到3.3米,让路于民同时,重新调整绿化布局,种植了低矮的花卉和灌木,既美观又不遮挡视线。改造后的花坛,不仅解决了居民出行难题,还提升了小区整体环境,赢得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让花坛更具特色和活力,党总支又萌生了一个新创意——邀请“社区小先生”参与花坛彩绘。“小先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五彩斑斓的画笔,在花坛上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案,原本单调的花坛瞬间变成了充满童趣与创意的“多巴胺”打卡点,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从“碍事圆”到“打卡点”,花坛的蜕变是社区治理创新的缩影。文宝苑居民区党总支将持续深化“1+6+5+N”工作机制,统筹多方资源、凝聚居民共识,进一步激发社区自治的内驱力,推动社区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