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市委区委党员队伍建设相关工作精神,进一步推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质增效,友谊路街道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路径,构建“线上+线下”双轨排摸网络,建立“五个清”台账管理机制,分类施策推动精准服务,有效解决了流动党员管理难题。通过“排查-纳管-服务-反馈”全链条机制,实现了流入党员“发现即纳管、纳管即服务”。通过精细排摸、分类施策、数据联动,有效提升了流动党员管理水平,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一、构建“线上+线下”双轨排摸网络 线下兜底纳管,强化主动报到。依托党群服务阵地,设立流动党员报到区,推广“全市统一报到码”,引导流入党员扫码登记。结合“多格合一”机制,整合党建联络员、营商服务员、城管执法员、城运网格员、市场监督员等工作力量,通过常态化走访及时排摸发现流动党员。将流动党员排查融入楼宇、商圈、街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日常管理,通过入职前、入住前“必问党员身份”及每月集中排查行动,实现动态纳管,确保流动党员“一个不漏”。线上数据赋能,精准识别比对。充分利用上海市智慧党建平台,与公安、社保部门数据联动,定期比对流入党员的居住地、就业信息及流动轨迹。对新排摸出的党员信息,即时录入系统,并通过跨省党组织信息核验党员身份,生成线上纳管记录,保证信息真实可靠、可追溯,提升排查效率与精准度。 二、建立“五个清”台账管理机制 按照“工作单位党组织优先纳管一批、居住地党组织协助纳管一批、街区党组织兜底纳管一批”的原则,抓好分类纳管,建立“基本情况清、流出时间清、流入地点清、从事工作清、综合表现清”的“五清”流动党员个人档案,通过电话联系、上门走访、党员互找等方式,深入细化排摸,为每位流动党员建立“一人一台账”。对符合条件的党员,及时转接组织关系;对信息不全或不符合条件的党员,退回流出地党组织,实现闭环管理,确保管理规范有序。 三、分类施策,推动精准服务 转接一批长期稳定型党员。对在本地长期居住或工作的流入党员,主动对接,详细解释组织关系转接政策,开展“转组织关系五问”(转什么?要转吗?转到哪?何时转?怎么转?)。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动4名党员完成转接,将其纳入属地党组织常态化教育管理,根据流动党员工作实际,创新学习方式方法,用好共产党员网、上海宝山党建网、上海宝山党建公众号等平台载体,组织党员加强线上及时学习。退回一批信息异常的党员。对预留信息错误、不愿纳管、不符合条件的303名线上党员和20名线下党员,在5个工作日内与流出地党组织进行双向沟通,协同更新信息或调整管理策略,避免“空挂失联”。纳管一批符合条件的党员。对于符合条件的流动党员,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通过“扫码报到”建立临时纳管档案,依托各级党群服务阵地资源禀赋,统一配送优质学习资源,组织流动党员集中的基层党组织就近就便定期前往开展线下组织生活,增强党员党性观念和组织归属感,引导他们积极融入街道发展,条件成熟的及时转入正式组织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