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我肩负起了一个全新的角色——月浦镇第一街区党支部书记,从昔日围墙内的“居委会工作者”转变为“街区服务员”。这一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我的服务范围将延伸到街面的各类经营主体,开始了从“心”出发,为街区“小个专”办实事、办好事的“新”路程。 街区“摩”力显温情 暖心护航缓疲惫 外卖骑手们是城市中的“赶时间的人”,他们穿街过巷、争分夺秒,但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备受肩颈酸痛、腰椎疼痛、神经紧张等症状的困扰。 作为街区书记,我深感他们的不易与艰辛,积极协调街区内商家“郑远元修脚店”,为骑手小哥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暖‘新’护航”新就业群体养身健康活动,让骑手小哥们享受到了专业的免费肩颈按摩服务,他们的疲惫在按摩师傅的巧手下得到了有效缓解。 “师傅的按摩手法很专业,推拿完感觉舒服了很多。”骑手小哥说道,“之前座谈会的时候,我提出过推拿服务这个想法,没想到徐书记这么快就给我们安排好了。”看到骑手们露出满意的笑容,我内心充满了温暖与满足。这不仅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认可,更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未来,我将持续关注骑手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更贴心的服务。 书记跨界“牵线”归 贴心关怀消壁垒 “哎呀,小姑娘,我刚坐车下来,感觉有点吃不消,能不能让我进来坐一会”。当时我正在和“巴比馒头”店主交谈,眼看这位阿姨面色、嘴唇发白,我和店主递温水、拉凳子,让阿姨落脚休息。几分钟后,阿姨缓缓开口道谢,探知她就住所辖片区的庆安苑时,我与所属居委会迅速联动,获知地址、联系家人、送她回家。 从“居委会工作者”到“街区服务员”,我感受的不只是角色的转变,更是沟通桥梁的搭建、街居壁垒的破除。我将努力成为居委与街区之间的联系纽带,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 党员恰逢转移“关” 悉心服务安新“家” 春雷路上的一位商户老板是名党员,他因工作繁忙难以参与党员活动。在我进行走访并介绍街区新成立的党支部时,他表达了希望转移组织关系的迫切愿望,但因对相关流程不熟悉而感到迷茫。得知此情况后,我主动介入,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清晰所需材料和流程,并与商家老板一同前往党群服务中心办理相关手续,顺利完成了组织关系转接,让党员有“家”可归,有心可依。事后,我还跟随商家老板深入店铺,了解其经营状况,将暖“新”服务送到商户内,打通街区对商家的关怀与支持的“最后一公里”。 新兴形态“法”茫然 爱心帮扶助维权 “徐书记,我这边遇到点事情,想要咨询一下法律方面的事,您这边可以帮助到我吗?” “好的,你别着急,我帮你联系一下,稍后马上回复你。” “谢谢徐书记,之前有过一次,咨询费就花费了一千多,太感谢您了······” “没事,以后遇到什么事,可以随时找我”。 美团小哥遇到了法律难题,电话求助于我。我立即与司法所取得联系,和小哥一起前往咨询。在律师的专业指导下,小哥的法律难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权益保障是新时代的新课题,作为街区书记,我积极联动镇域内各类法律服务资源,定期收集他们的“小烦恼”与“急难愁盼”,让自己成为他们的法援“联系点”“帮帮团”,尽量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切实维护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 街区商户停车“难” 同心合力优营商 “徐书记,我这边每天押运车都要来的,停路边很不方便。” “徐书记我们这每天进货很多次,停在路边卸货很不方便,能不能帮我们解决一下,你看上面这么宽敞……” 几家商户同时“发声”,立即引起了我的关注。为了优化营商环境,满足商户进货时的临时停车需求,我主动与镇创全办沟通协调,并积极与相关商户探讨临时停车管理方案。通过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微信沟通,最终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将原有的固定路障更改为灵活的活动式路障。其中,工商银行独立使用一个路桩进行管理,而相邻的三家商铺则委托使用频率最高的五分之一社区餐厅负责另一个活动路桩的管理。 在街区成员单位共商共议的良好氛围中,大家聚焦街道商家所需所急所盼,解难题、优服务,合力营造了更加安全、整洁、有序的街区环境,持续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让营商走向“赢商”。 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最前沿,我始终坚守着为民服务的初心,以心换“新”,力求在细节处彰显人文关怀、回应群众殷切期望,着力为街区商户打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与营商环境。未来,我将持续拼搏奋进、守正创新,让每一份努力都转化为街区发展的动力,让每一个商户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让街区成为市民、商家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