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业态经济迅猛发展,催生了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一大批新就业群体,同时保安员、保洁员、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岗位力量持续扎根生长,他们不仅为市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更为城市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持。新梅淞南苑居民区党总支致力探索社区治理发展新路径,紧盯保安大哥、骑手小哥等新就业群体的交流交融,优化管理服务举措,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营造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新”家园。 建好“新”平台,在不同场景中迸发“新”力量 为了深入推进“哥俩好”行动,以点串线打造面向新就业群体的服务平台,新梅淞南苑居民区党总支在保安亭、快递柜等处设置爱心服务站,提供休憩、饮水、充电等服务,让快递小哥与保安大哥增加面对面交流机会,分享生活工作点滴,增进彼此情谊。建立“哥俩好”微信群,双方及时分享社区内的安全提示、治理动态、快递收发情况等,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互相补位,提升工作效率。当快递小哥需要寻找错送、丢失的快递,保安大哥需要运送物品时,他们会在微信群里寻求帮助,大哥小哥 “新”“新”相印,总会及时站出来为对方提供必要支持。 新梅淞南苑居民区党总支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向大哥小哥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鼓励符合入党条件的大哥小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大哥小哥提供爱心理发、测量血压血糖、各类政策咨询等暖心服务,同时发动他们担任流动网格员、融入活力楼组大家庭、带上“绝活”参与便民服务、成为流浪猫爱心“饲养员”,通过不同场景的切换,实现在社区治理中收获与付出的“双向奔赴”。 保安大哥的另一个身份——流浪猫“守护者” 万临家园小区有一位保安大哥祝禄铭,他用心守护社区的“安全大门”,巡逻发现并处理各种矛盾问题和突发情况。在这平凡日常背后,他还有着一份不平凡的坚持。他默默参与了“临家的猫”流浪猫救助行动,用温暖的大手治愈那些漂泊无依的小生命,种下爱与责任的种子。每当清晨或夜幕降临,祝禄铭总会带上猫粮和工具,在流浪猫喂养点投食、清理。随着时间推移,祝禄铭的事迹被社区居民所知晓,不少居民开始主动提供物资支持,有的捐赠猫粮,有的帮忙制作猫窝,还有的积极加入救助行列,共同为流浪猫构建一个温馨家园。社区内形成了关爱流浪动物的风潮,有的家庭成功领养了流浪猫,给了它们一个真正的家。祝禄铭的举动看似微不足道,但他为这些“毛孩”们提供了实质性帮助,也激发了社区居民对于动物保护的思考。 祝禄铭笑着说:“自己居住条件和时间精力有限,小区内能有个角落让他的心找到停放的港湾,感觉真的很好,等到条件改善了,一定来领养一只猫。” 从“小家”走进“大家”,“快递情侣”传递别样精彩 租住在万临家园小区13号楼的张秋丽、黄明胜都是快递行业的从业者,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小区时,他们俩便开启了忙碌的一天,穿上制服、骑上电动自行车,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始终怀揣全力服务市民群众的赤诚之心穿梭在淞南各个角落。 在得知小区正推进活力楼组建设的消息后,他们毫不犹豫地加入自治队伍,利用自身经验优势,为居民提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快递寄送、代收代发等方面帮助。同时,还积极参与小区垃圾分类巡检、孤寡老人结对等活动,以实际行动为楼组建设注入“新”活力。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租户卸下心防,从“小家”走进“大家”,成为了主动给予他人温暖的“热心人”。 倒地不醒!他果断处置,救老人于危难之中 新就业群体并非我们生活中的“过客”,他们切切实实出现在每个需要他们的时刻,遇到急事难事,不怂、敢上。 9月17日上午,万临家园小区内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一位老人在楼栋门口刚停放好自行车准备上楼,突然倒地不起、失去意识,情况十分危急。 此时,在小区内配送外卖的骑手小哥任永霖经过楼前,他毫不犹豫地停下手中的工作,迅速跑到老人身边。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任永霖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和果敢。他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对老人采取简单的急救措施,保持老人呼吸道畅通,并轻声呼唤直至叫醒老人。 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过程中,任永霖始终陪伴在老人身边,密切关注他的状况,并不断给予鼓励和安慰。他的举动不仅为老人争取到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也极大地缓解了老人的恐惧和不安。与此同时,楼组长和楼内居民也闻讯赶来。他们有的帮忙拨打家属电话,有的协助任永霖维持现场秩序,共同为老人创造一个相对安静和安全的救援环境。 救护车将老人送往医院后,任永霖便准备离开。居民们询问他的名字和工作单位,以便表达谢意,任永霖摆摆手说:“不用不用。谁碰到了这种事,都不会不管的。” 老人因送医及时,转危为安。老人家属通过医院获知了任永霖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电话拨通,任永霖知道老人病情稳定后,十分高兴,但他表示,不需要任何酬劳和当面致谢,在上海闯荡,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理解,能够帮上忙,与这个温暖的城市“双向奔赴”,已经再好不过了。 为了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幸福,他们执着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眼中的光照亮每一段艰难的路程。新梅淞南苑居民区党总支将全力当好贴“新”人、暖“新”人,构建更加适宜新就业群体融入的社区“新”环境, 同时更好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氛围中,收获更多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社区治理不断提质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