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路街道作为全市新兴领域全覆盖试点街镇,在积极落实市委关于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战略部署的过程中,深刻把握党建“三力”,探索构建“三全”覆盖模式,确保全覆盖工作在新兴领域各个层面发挥出最大效能。 一、深刻把握党建引领力,着力构筑“全网络”覆盖 党建引领力是推动组织体系全覆盖的引擎。依托原有“九宫格”组织架构,推进街区组织网络布局,从“建组织”向“成体系”拓展延伸。专兼结合,做到堡垒有形。根据空间形态、商圈业态、居住样态,划分成立五个街区党支部,精心抽调5名经验丰富的居民区书记、副书记任职街区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党建指导员;交叉吸收城运中心、党服中心、企服中心以及“两企三新”联合党支部书记等8名年轻党员配强班子力量,以老带新建强战斗堡垒。纵横联通,做到组织有人。纵向按照市委“四个一批”编组入格,引导28名商铺党员报到;街区书记通过购买“30杯咖啡”亮身份、协调“22家气改电”送服务、处理“10点垃圾”交朋友等“情感积累”方式,让商户从抗拒到接纳,吸引3名街区骨干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横向创设“街区党支部、街事会、企业商户”街区治理“三驾马车”,同步引入“街长制”,吸纳“百名”街长精准匹配街区治理。内外链接,做到功能有效。以宫格赋能,在推动形成宫格长包保、八大员支撑、居民区结对等多方统筹的基础上,叠加第三方力量(54名人员)整编下沉、城运中心应急托底,推进街区支部书记牵头引领更有方、督促落实更有力,问题处置更有效,实现墙内与墙外无缝衔接、党建与治理深度融合。 二、深刻把握党建驱动力,着力推进“全链条”贯通 党建驱动力是提升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的关键。坚持以“15分钟生活圈”为引领,通过党建组织链贯通资源链、丰富服务链,形成街道主导、街区推动、区域协同、大众参与的共享格局。围绕“宜业友你”,持续擦亮街道党群阵地服务品牌。立足“街巷口”,高标准布局东林集市、滨江园、方正路“小个专”等党群服务阵地,建立11个服务驿站,制做联“新”卡直通开业N件事,绘制新兴领域暖“新”地图,加强服务覆盖。围绕“兴业友我”,持续深化街区党支部“四百”大走访。联合第三方、街长、区级赋能团,通过日巡-周访-月联全覆盖走访机制,形成企业经营情况清、负责人情况清、从业人员情况清、党建工作情况清、商铺换手情况清“五个清”底账。围绕“乐业友他”,持续释放区域化党建“倍数效应”。依托“友缘”党建联盟,以主题式服务项目聚合区域资源,形成小哥签约家庭医生、餐饮联盟惠享等4类31项个性化服务包,共同为新兴领域群体营造触手可及的“幸福谊家”。 三、深刻把握党建凝聚力,着力加强“全领域”协作 党建凝聚力是实现多元共治、优化治理功能的核心。以“街长制”为切入口,通过“街事街办、街事街议”,打造“谊路同行·街事共治”品牌,推动1946家商铺有效覆盖,实现“三个转变”。吸纳“带头人”,从“店内观望”向“店外参与”转变。以每30个商铺为一个覆盖,动员吸纳百名街长,强化街长党员占比达30%,以“八小时以外服务圈”为抓手,实施“自主提事、民主议事、约请共事、跟踪督事”“四事法”,推动街区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比如,在处理友谊路友谊支路口的私自摆摊、沿街商铺停车需求、火锅店污水管道整改等问题时,街长们及时提出问题,通过各方代表的民主讨论、八大员的积极推进,以及街区党支部的严格监督,确保了问题得到快速而有效的解决。凝聚“合伙人”,从“门前扫雪”向“社区融入”转变。针对辖区骑墙商铺居多,搭建“商居共治联盟”,以“123”工作法,引导街区多方主体有序参与街区治理,形成社区街区“合伙人”,突破小区“围墙内外”共治难题。比如海江路无序停车问题,由街区党支部和居民区党总支联合牵头,凝聚执法部门、商铺代表、产权方等共同落实。打造“主理人”,从“冰冷执法”向“暖心治理”转变。通过联勤联动每周例会机制,捕捉街区治理难点问题,依托街区党组织“缓冲带”,打造治理“热点”项目,形成“部门+街区+八大员+项目主理人”四级联动机制,以暖服务、软约束化解“部门抱怨执法难、商家投诉执法硬”集中矛盾,推动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转变。比如,东林集市卖熟食商户因实际生活困难网上卖啤酒,被举报超出营业范围,最高面临2万罚款,经街区党支部协调,以没收违法所得从轻处罚,并由该商户作为规范经营宣传“主理人”,协助市场所对东林集市“以自身说法”开展教育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