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街道泗东新村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困难群众、外来租户多。泗东新村居民区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实践探索“六有”工作法,以“微自治”为切入点,掀起居民自治热潮,全面激活老旧小区内生活力,推动老旧小区实现“无人管”到“有人干”的崭新蜕变。 遇到困难有人帮,凝聚“微”力量 居民区党总支充分发挥“老泗东、新生活”党建品牌特色,依托楼组长、共建单位等核心力量,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际行动纾民困、解民忧。“手机上的链接不能乱点,最近诈骗案件很多,不要轻易上当。”“楼道灯故障已经报修物业了……”一件件“小互助”,让“陌邻”变成“睦邻”。居民区党总支还与共建单位泗东幼儿园共同发起“温情结对”活动,逢年过节为小区困难老人送上温暖与关怀,用日常的陪伴聊天和生活上的细微帮助,照亮独居老人的内心世界。 乱扔现象有人纠,激活“微”文明 居民区党总支坚持补短板、破瓶颈,积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社区环境清理等一系列“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引导社区党员以身作则,耐心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和方法,手把手指导居民如何正确分类投放垃圾,有效减少社区垃圾乱丢现象,彰显党员本色,带动居民自治,使支部有力量、社区有温度。 年老体弱有人助,点亮“微”爱心 泗东新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900人,占社区居民总数的42%,以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居多。为打造老龄友好型社区,居民区党总支积极探索“老伙伴志愿者”结对互助模式,引导低龄老年志愿者向高龄老人提供“定向家庭互助服务”。“老伙伴”志愿者们主动发挥自身特长,上门为高龄老人量血压、送上“爱心餐”;陪老人就医治病、处理生活事务;陪老人下楼晒太阳、携手扶持着爬楼梯,以无微不至、面面俱到的关心与贴心,使社区邻里胜似一家人,让泗东新村这一老龄化程度偏高的居民区变成“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流动人口有人问,提升“微”服务 泗东新村出租户多,人口流动量大,居民区党总支探索通过流动人口精细化管理打通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主动“破冰”走进外来人口家中,详细了解家庭成员、生活就业、子女上学等情况,引导他们有困难、有问题,及时通过居委电话或微信进行反馈,形成“线上反馈问题、线下立即解决”的模式。逢年过节邀请外来人员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亲子课堂等各类活动,鼓励社区中的“本地老人”主动靠近带领“外来新人”快速融入社区大家庭,并在社区民主协商议事等治理过程中主动问询、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建议,让流动人口能拥有“当家人”的归属感。 异常情况有人查,建立“微”预警 为构建和谐人居环境,居民区党总支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常态化防火、防盗、反诈等内容的安全宣传和警示教育,不断提升群众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发挥党员、志愿者骨干的带动作用,在楼道内建立群防群治预警机制,谨防“小事件”演化成“大问题”,确保风险早发现、早上报,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此前,泗东新村个别楼道因有居民吸烟产生了异味,有风险防范意识的居民及时向居委会反映,待居委会做好了问题排查后才放下了心。 公共设施有人管,实现“微”治理 依托在职党员“双报到”机制和社区青年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居民区党总支聚焦居民生活中的关键小事,常态化开展卫生整治、政策宣传、反诈宣传、检查公物损坏情况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在职党员和青年志愿者走到社区居民身边,征集“飞线充电”问题整治意见建议,化解居民邻里矛盾,协调解决居民反映的噪音扰民、漏水等问题,不断推动社区治理从居委“独角戏”到居民“大合唱”的转变,让居民从“服务对象”变成“工作力量”,切实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居民的意见建议能及时反映到治理决策中。 依托“六有”工作法,泗东新村居民区党总支精准发力,乘众人之智,用众人之力,紧扣社区热点难点,以“微治理”激发居民自治活力,鼓励引导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到基层社区治理中,奏响吴淞基层“微自治”和谐乐章。 |